SEMINAR
Biomaterials and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Shanghai Institute of Cera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生物材料與組織工程研究中心
生物3D打印在精準及再生醫學前沿領域中的創新應用
報告人:徐弢 教授
(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生物制造中心)
報告時間:2020年9月24日(星期四)下午15:00
報告地點:長寧園區4號樓14樓第一會議室
聯系人:吳成鐵(52412249)
歡迎廣大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參加!
個人簡介:
徐弢,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選者、科技部2013年“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國際上最早進行細胞和器官打印技術開發的研究者之一。擁有世界首個細胞打印專利(US7051654),作為第一作者發表首篇細胞噴墨打印論文,開發的細胞及器官打印技術被美國《Business 2.0》雜志評為二十一世紀改變世界的六大技術之一。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SF)、美國國防部(DoD)、中國國家科技部863專項、工信部增材制造專項以及省部級3D打印專項三十多項。已發表200余篇國際論文和摘要(包括《Chemical Reviews》綜述論文(影響因子52.758)、《Nature Biotechnology》封面論文(影響因子36.558),SCI引用次數近4500次。申請國內外專利65件,其中獲美國、歐洲、日本、中國等授權專利53件。多年來,徐弢教授先后獲得美國材料學會2004年會研究生金獎、2019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級)、第四屆僑界貢獻獎(國家級)、2018年中國專利銀獎(國家級)、廣東省專利金獎、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等近20項。
摘要:隨著組織工程技術的發展,利用生物材料支架和細胞組合進行組織構建的模式已經證明是有效的,但只是少數這些技術能夠成功應用于患者。近年來,生物3D打印作為一種新型技術手段在細胞、組織和器官修復方面也提供了一些創新思路。我們利用生物3D打印技術成功重構了“多維度個性化”三維支架,用于顱頜面骨缺損處的組織修復;體外構建腦腫瘤模型,并對比研究傳統2D培養與3D打印培養在生物學行為、蛋白表達以及對藥物敏感性等方面的差異;建立了體外腫瘤血管生成的三維模型,研究促進細胞生長和增殖以及血管化能力等一系列研究;已證實生物3D打印技術在精細控制細胞分布、多細胞異質結構、功能性復雜組織器官再造以及組織再生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此外,首次結合微型機器人實現原位體內生物打印,并開發出可安裝到內窺鏡上的微型生物打印平臺。本報告將給大家分享十多年來我們在生物制造和組織再生醫學領域中所做的系列研究成果,以及探索在產業轉化方面的應用進展。